“你为何不能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这是亲密关系产生冲突时常听到的话,并且大概率会迎来对方相同的质问,“那你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了吗?”这样的对话一旦出现,沟通往往会变成指责。
再相爱的两人,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必然会遭遇差异性难题。一味追求一致,而非达成共识,往往会扼杀掉一段亲密关系。
还记得《三十而已》的钟晓芹和陈屿吗?钟晓芹像小女生一样,期待生活有更多浪漫。偏偏陈屿是理性的闷葫芦,面对晓芹的撒娇,总是不解风情地拒绝了。按钟晓芹的话来讲,两个人各自玩都挺有劲的,但凑一块却连一个小时都消磨不了。
生活方式和态度存在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在婚后生活中矛盾重重。无数次争吵,在“互不理解”的指责声中伤害对方。晓芹在经历了失去孩子和三十岁生日被忽视后,终是彻底爆发,和陈屿离了婚。
也许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理解的深度,往往受制于表达与沟通的局限。亲密关系中的两人一旦陷入追求一致性的较量,就会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总想争论谁对谁错,希望做出改变的是对方。表面看是两人在争对错,本质上是无法接纳彼此的差异。
本就在不同环境成长的两人,经历和认知必然存在差异,甚至可以说,是那些差异让彼此在最初互相吸引。但当关系亲近起来时,差异却被视作威胁。如何处置彼此的差异,关系到一段感情能否和谐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里就曾指出,过度追求一致会导致"假性亲密":伴侣为维持表面和谐,不断切割真实自我,最终演变成虚假的互动。当一方持续要求对方改变,关系天平会倾斜,违背平等原则更容易积压出怨恨。
若是过度追求一致,无法构建共识,情感很容易消耗一空。因此要建构共识——“虽然我们处理问题方式不同,但都重视关系的真诚成长",这样才能让亲密关系和谐发展下去。
就拿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女生是很随性的人,看到一片很有秋天感觉的草地会顺势躺下;出去旅行看到美丽风景会和路人干杯;看电影被情节感动会兀自流泪……起初她男友会觉得难为情,甚至想装作不认识她。
可是就算起初不理解,她的男友从来没有要求过她,不许在公共场合做这些“莫名其妙”的事,而是尊重她的感受,帮她记录日常,甚至在后来理解了女生的有趣,陪着她一起做奇怪又可爱的事。
所以说,追求一致和建立共识是有差别的。追求一致是“你必须与我步调一致,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做一样的事”,而建立共识是“你可以和我不一样,我们尊重彼此差异,接纳这些不同带来的碰撞。”前者是强行重合的两个圆,后者是两个圆保持相交但各有空间。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
“爱是理解的另一种形式。”唯有以爱为底色,直面差异,理解才可能超越理性的藩篱,并在共情中寻找联结的可能。
如何健康处理双方差异问题?教大家三个小窍门:
首先,认同差异的存在不会破坏关系。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认为,维持激情需要30%的共同点+70%的差异性体验。
其次,沟通时注意表达方式。遇分歧时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这件事感受不同,这很正常,你可以说说你的视角吗?”,将“你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转化为“你的不同视角补充了我的盲区”。
最后,设置差异缓冲地带。根据情况划定“自主决策区”,有些不影响感情的事,允许对方独立决定。有时陷入僵持状态,可以先各自冷静,约定48小时后再讨论。适当创建“差异展示空间”,比如一周一次的夜谈会,允许对方畅所欲言,让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总之,关系的本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差异照见更完整的自己。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言:
“我们因相同而联结,因相异而成长。”真正的亲密,是在共识的土壤上,让差异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保持“和而不同”的智慧,才能让关系在动态平衡中持续进化。
发布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