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1个月,女儿变得又懒又厌学:最愚蠢的教育,就是把“放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来源 |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ID: fumuxue199)

女儿今年14岁,读初二。进入青春期的她,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青春期的威力。

仿佛一夜之间,原先那个乖乖女,就变成了个“火药桶”。

不管说话做事,还是学习态度,都愿意跟你争个高低,十足是个“打仗精”。

明明是她自己没做好的事情,我指出来,她却不知悔改,还理直气壮的跟你顶嘴。

放学回家,2个小时的作业,她非得磨磨唧唧的开始。

等到完成时,常常过了11点,熬夜又困,本身就影响学习效率,女儿困了还得写作业,又会乱发脾气,第二天早上起床也是费劲。

我很看不惯,那你就每天别磨蹭,早点写完,不就完事了吗?

但我不能说,说几次,就爆发几次的争吵,惹一肚子气。

她数学成绩不好,说好每天额外多做一张卷子。

可坚持不了几天,她就又推三阻四,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是今天困了,就是作业太多,总之每天都有完不成的借口。

我督促她:

你要是有心想提高,就能克服困难;要是有心不写,那天天都能找到懒散的理由。

要是学习这点事你都坚持不下来,将来更白搭。

没等我说完,女儿就粗暴的打断,开始怼我:

你能不能别唠叨了!烦不烦啊!

行了行了,天天就这一套,你嘴没长茧子,我耳朵都长茧子了!

那副叛逆的嘴脸,无理也要辩三分,活活能把人气死。

管多了,女儿怨气冲天,我也生气上火。

最后,母女俩的关系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一说话就有火药味,根本没办法好好沟通。

我愁的不行,讲给同事听。

她们都建议我少管孩子,说青春期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

上网一搜,也发现了好多妈妈分享的真实经历,通过静待花开的方式,给孩子包容度和成长的空间。

最终,孩子的逆反心理减轻,亲子关系变好。

我决定试试,对女儿学会放手,静待花开,给她自由。

一开始,女儿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终于不被唠叨监督了。

对我的态度也缓和了很多,愿意主动跟我说话了,一度显得非常“母慈女孝”。

我也很高兴,终于不用打仗了,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还是要学会放手。

但很快,我就笑不出来了。

脱离了我的管教,女儿逐渐放飞自我,变得极其不自觉、不自律。

每天晚上,都要先玩手机,再冲刺一样的写作业。

时间来不及,她就直接上网搜答案填上去,糊弄应付的态度,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

心思不在学习上,抱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明显有了沉迷的架势。

成绩也直线下滑,考试分数一次比一次低。

我实在忍不住了,严厉斥责女儿:

你不是总吵吵着我管你多,没有自由吗?现在我放手不管,让你自己做主,你就这么干啊?

你看看你的成绩,还有眼看吗?没出息的玩意,给你尊重你配吗?

女儿被我骂哭了,但却不服气:

你怎么什么都赖我?对,你全对,都是我错!

我没出息,我不配!我就不该活着!

说完,跑回房间重重摔上了门。

我很生气,但更多的是难过和不解。

管吧,孩子对抗叛逆,闹不完的情绪;

可放手不管,孩子又堕落懒散,影响学业。

为什么大家推崇的静待花开,到我这里就不好用了?

为了弄清楚原因,也帮女儿找回学习状态,我开始积极学习。

看书、看教育专家的视频、听直播课,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厌学叛逆的深层原因。

经过学习和反思,我终于意识到——最愚蠢的教育方式,就是把放任不管,当作静待花开。

这些年,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非常盛行。它的意思在于:

把每个孩子看成未开花的种子,花期不同,成长的节奏也不同。

对待孩子,家长要保持耐心,包容等待。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因材施教,给他适合的引导和自由。

而我的错误在于,以为静待花开就是放手不管。

以为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就能减少矛盾,缓和亲子关系。

但我却忽视了,花开的背后,需要耕耘!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失去了外界的约束和引导,孩子只会越来越放纵,变得不自觉、不自律。

女儿就是如此。

所以,真正的静待花开,绝不是放手不管,让孩子彻底放飞自我。

明白了静待花开的真正意义,我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静待花开,不光是等待。

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自由和尊重是好的养分,但不是全部。

同样需要的,还有父母的规则引导和习惯制约,给孩子明确清晰的行为边界,在边界以内,给到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做事空间!

具体做法如下:

1. 一定要搞明白:静待花开,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指望孩子自己自觉

好的养育,不是对结果的急功近利,而是尽到灌溉施肥的责任。

静待花开的本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不要不顾现实,逼迫孩子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比如,要求他在青春期心智成熟,情绪稳定;

期望他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如同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充满动力,等等。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成情绪稳定的大人,被生活告知努力的重要性。

但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是很难做到。

所以,静待花开是对规律的尊重,对节奏的不强求,但不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不作为。

懒散是人的天性,很多孩子面对学习任务,都会有逃避拖延心理。

在教育路上,家长永远别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的自觉。

这就需要家长做好监督,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等良性的循环和反馈建立起来,后续的行动才可能持续。

放手不管,寄希望于孩子在无约束的环境下自觉自律,是不现实的。

我就是这样,以为放手能减少争吵,修复亲子关系,却亲手把女儿推向了放纵的境地。

2. 在“抓大放小”的原则下,学会放手,对待孩子要“多听少说”,给足孩子自主做事空间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即使再叛逆,家长也必须要管。

只是这种管教,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经过学习,我仔细反省了一下,发现女儿之所以不服管教,顶嘴对抗,跟我的管教方式有关。

首先,我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还是像对小孩一样指挥命令,激起了女儿的逆反情绪。

其次,我对孩子讲话,不注意态度和言辞,习惯了随意批评,说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所以,错的不是父母的管教,而是之前管教的方式。

在后续的沟通中,我不再把女儿当成无知的孩子看待,有意识的尊重她的感受。

第一,是少说,多听。

少单方面的输出大道理,不停唠叨正确的废话,而是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她多说。这样,孩子才能放下戒备心理,建立真正有效的双向沟通。

第二,是注意交流的态度。

不要带着情绪,去跟孩子相处。尤其当孩子没考好,表现不佳时,也别急着批评指责。家长的情绪稳定平和,孩子才能收起自我防卫的尖刺,坦承错误,反思自我。

最后,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做决定前,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尤其在那些原则问题之外的事情上,比如假期是否报辅导班,选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周末怎么安排等等,都可以放权给孩子。

这样,孩子会在被尊重的自由里,释放做主的需求,在其他方面主动配合家长。

当我做到这些,戒掉了讲大道理、唠叨、随意批评指责后,女儿的态度变化非常大。

她的情绪起伏变小,整个人也变得柔软、温和。

跟我对抗的次数少了,主动来找我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多。

看着女儿前后的变化,我深刻的体会到,想要让孩子好好说话,愿意沟通,父母先要做到这一点。

教育孩子,讲究态度和原则双管齐下,比缺乏方法的严厉监管,要有用的多。

3. 最好的教育,是严宽并济,一定要给孩子明晰明确的行为边界,孩子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他们对尊重和自由的渴望,空前强烈。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他们适度的空间和自由。

但这种自由,绝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更不是完全以孩子的喜好为转移。

否则,孩子不想上学,就不去了;不想写作业,就不写了。

有了这样的“允许”,谁还愿意努力,承受辛苦?

好的教育,应该是在宽严并济的基础上,静待花开。

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清楚的让他们知道:有些事,可以不做;有些事,是必须要完成的。

这中间的度,就要靠父母的放手和限制来把握。

女儿回家看手机,迟迟没开始写作业时,我没有像过去那样,要么是急头白脸的说教指责,要么是为了避免冲突而放手。

而是态度温和的告诉女儿:

放学回家可以看手机,可以放松,但看久了,看太晚,肯定会影响你写作业,最后作业没来得及写,搞到很晚,最终你玩也没有玩好,作业也没有写好,整个人也不开心,你想想是不是?

你也可以试试,写完作业再看再玩,会不会让你玩得时候,心里没有负担,轻轻松松,痛痛快快?你可以试试看,哪种方式会让你更舒服。

我给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现实,让她自己感受和选择,没有评判和批评,只有建议和分享,女儿很容易就接受下来,并试着去调整。

之后,每次她控制自己,先写作业再看手机时,我都会给她良性的反馈:

真不愧是我女儿,想做就能做到,妈妈真的很佩服你,你的自我管理能力真的越来越强了!

假期你想去哪儿玩?平时学习够辛苦了,放假就别卷了,妈妈给你请假,带你出去玩!

一次次的强化,让女儿深刻体验到自制带来的后果:学习效率提高,成绩提升显著,家长尊重鼓励,更多的奖赏....

这种良好的感觉,让她建立了行动的正向循环。

现在,女儿又变成了那个懂事积极的小女孩。她明确的知道,学习是自己当下的责任,不管结果如何,都需要用心完成。母女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融洽。

曾经,我以为教育孩子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是粗暴管制,争吵不断;要么是放手不管,给她自由。

但走过这段弯路才发现,想要养出一个自觉自律的孩子,适度的监督和放手同样重要。

平衡好这两点,也就领悟了真正的静待花开。才能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业任务之下,呼吸自由的空气。

发布于:安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