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人形机器人的最终形态会是什么样?在科幻影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之下,人们给出的热门答案之一,或许便是从头到脚全维度的拟人化。
在当下人形机器人的热潮中,《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机器人企业的发力重点出现分化:有的聚焦双足下肢的拟人化——行走跑步、跳舞、翻跟头、踢足球等运动控制能力,有的聚焦上肢机械臂、灵巧手的拟人化——如放置于制造工厂或家庭环境中进行搬运、分拣、收纳等工作。还有部分企业则聚焦面部表情及外观的拟人化,此细分赛道中的选手也越来越多。
近日,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中夺得亚军的松延动力,推出了头部仿生机器人小诺,称它能够实现近乎真人的面部表情,目前已开放底层技术接口支持人设、发型、妆容等的定制,成为又一家布局仿生人形机器人的企业。
仿生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空间有多大?其落地应用的主要场景有哪些?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进行了相关的采访调研。
赛道扩大,众多企业参与
松延动力于2023年9月创立,重点做两个方面的业务:一是双足人形机器人,二是仿生人形机器人。身高1.2米的N2人形机器人,在半马赛事中凭借唯一一个不需要陪跑员的小个子选手而出圈。
“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大定数量已突破1000台。”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透露,“今年是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也是商业化的元年。”为了给客户批量化地交付产品,公司已在北京、常州、东莞布局了生产基地。其中,北京工厂、常州工厂占地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2100平方米,而东莞基地专注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的制造。
松延动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补充道,最新发布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小诺,是前一代男性版本Hobbs的升级版。“她”具有多模态交互能力,面部自由度为32个,能够实现流畅对话、表情模仿等功能。Hobbs和小诺的主打场景包括文旅导览、养老陪伴、心理健康等场景,其目标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情感伙伴”进化。
比松延动力早两年成立的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宝机器人”),也是仿生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等重要会议中经常看到其身影。
清宝机器人副总裁杨建强告诉记者:“在面对宏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叙事中,如何清晰地找到商业场景的切入口,真实产生商业价值是关键。”
杨建强介绍,清宝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电商直播、安保、零售三类。“三大应用场景都有或即将达到千万元级的订单”,“在B端市场拥有千万元级订单,获得行业前十大企业的认可,再到第二批,客户数量达到30家,那基本这个场景会做实了。”
另一家2015年就注册成立的深圳大象安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安泰”),历时五年研发推出了“火星美女”机器人。需要说明的是,清宝机器人和大象安泰在产品介绍中使用的定位均是仿真人形机器人。
大象安泰创始人蔺德刚向记者展示了他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理解和分类,双足人形机器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用以替代那些重复性高、危险的蓝领工作;而仿真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是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这两者产品研发方向和技术演进方向既有交集,也会存在差异。其各式各样的火星美女机器人的功能出现在迎宾、导览、咨询、表演、引流营销等场景,客户类型涵盖零售行业实体店,博物馆、科技馆等文旅机构和景区,少年宫之类的教育机构,以及政务大厅等。
蔺德刚透露,该公司火星美女机器人的售价约4.98万元。在他看来,这种超低毛利的定价使得产品能够实现规模化的销售。
整体来看,仿生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模仿人类的外形、行为和情感,以实现更自然地人机交互。截至目前,关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的专门调研数据非常有限,虽然人形机器人产业整体的研究报告已非常多,但多家研究机构对未来10年的规模数据预测不一。不过业界普遍持乐观看法,如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到2032年将达到660亿美元,Roots Analysis更是乐观地预测2035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400亿美元。
“机械姬”or“大玩具”,产业尚未成熟
事实上,在由特斯拉入局引领、大模型带动的这一波人形机器人新热潮之前,关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的探索早已开始。2005年创立的Engineered Arts公司于2021年推出了AMECA机器人,其亮相一度令人震惊和不安。2024年12月中旬,Engieered Arts公司获得1000万美元融资后完成重组,在全球已发布6种不同的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过200台。
比AMECA更早面市的Sofia,由Hanson Robotics公司于2016年首次推出,之后一直活跃在线下活动与社交媒体中,2017年时甚至在沙特阿拉伯获得公民身份,成为全球第一位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就在今年5月,以Sofia为主题的纪录片《我的机器人Sofia》播映,讲述了Sofia开发的历程及愿景,突出了其AI驱动的情感表现力,同时与AMECA一样,也引发了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
在国内市场,成立于2013年的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X机器人”)早已将“爱因斯坦”“杜甫”“李白”等仿生人形机器人展示在公众面前。EX机器人创始人李博阳在去年8月时曾透露,EX机器人旗下的线下文旅综合体已实现盈利。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大模型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机器人与用户的交互体验,同时由于核心零部件自研,研发成本也有了显著下降。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3年之内会有很多落地场景出现,但预计五年之内人形机器人仍将主要面向公共服务和工业应用领域,真正进入C端市场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此外,随着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和产品的增加,市场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的情况,未来三到五年将会是行业淘汰期。
杨建强向记者表示,仿生人形机器人在软件层面正面临三个难题:一是真实数据的获取,高质量数据集比较稀缺;二是算法模型的精准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环境指令控制。而在硬件上,则需要解决头部自由度与人类表情的拟人化程度、动作的拟人化程度。整体上还需要解决情绪表达和动作指令的智能化问题。
蔺德刚也坦言,其火星美女机器人仍需要技术创新迭代,像皮肤和表情控制等尚不成熟,要做好非常有难度。
2014年上映的电影《机械姬》,一度代表了人们对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的形象认知,《机械姬》讲述的是一个高度先进的仿生人形机器人艾娃,通过一位人类程序员史密斯的测试评估后发现,艾娃已具备了独立思考与情感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当下的仿生人形机器人距离电影中“机械姬”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甚至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很多产品也常常被社会大众打上“大玩具”的标签。毫无疑问,从“大玩具”到“机械姬”,产业界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