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美陷虚假标注争议的背后: 研发投入仅占收入1.9%

作者 |郑皓元 宋思敏|实习生

主编 |陈俊宏

近日,港股上市公司巨子生物旗下明星品牌可复美陷入“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争议。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核心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精华”的实际含量仅为0.0177%,且缺乏关键成分甘氨酸,直指其涉嫌虚假标注与夸大宣传。

可复美则回应称指控“严重失实”,并公布自检结果含量均超0.1%。双方争议的核心主要在于检测方法差异、成分标注合规性及科学定义冲突。

产品陷虚假标注争议

据悉,5月24日,一名自称“香港大学化学博士”的美妆博主郝宇(网名“大嘴博士”)发布检测报告称,可复美核心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中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且缺乏关键氨基酸甘氨酸,涉嫌虚标成分与夸大宣传。对此,巨子生物连夜发布声明否认指控,称自检结果符合行业标准,胶原蛋白含量达0.27%-0.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美妆博主郝宇团队采用国际通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氨基酸定量法检测,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且未检出甘氨酸。而巨子生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行业标准YY/T 1947-2025,自检结果达0.27%-0.28%。双方争议核心在于检测方法是否经过“方法学验证”。巨子生物称郝宇团队未获取原料样本,预处理方法未经验证;郝宇则强调其流程严谨,并备份数据以备法律程序。

根据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成分表中含量超过0.1%的成分需按降序排列。可复美产品成分表将“可溶性胶原”列为第七位,但未明确标注其为“重组胶原蛋白”。郝宇则质疑,若实际含量不足0.1%,则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巨子生物回应称“可溶性胶原”即重组胶原蛋白,但未解释命名依据。

郝宇指出,巨子生物宣称的“217道尔顿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实为二肽(仅两个氨基酸),无法形成胶原蛋白必需的三级螺旋结构,属“科学概念滥用”。而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在著作中明确甘氨酸为胶原蛋白核心成分(占比33%),但郝宇检测显示产品中甘氨酸缺失。这一矛盾或动摇其技术宣称的合理性。

有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领域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尚无国家标准,企业多参照医疗器械标准,但凯氏定氮法可能因含氮杂质干扰导致虚高,HPLC法则需原料样本验证准确性。国家药监局虽于2025年启动标准制定,但进度滞后于市场发展,技术不透明性加剧矛盾。

高增长与研发短板

巨子生物的业绩持续增长,但产品结构单一问题一直存在。财报显示,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达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可复美贡献了当年营收的82%(45.42亿元)。然而,其增速却逐年放缓,2021-2024年,可复美营收增速从113%降至62.88%。第二品牌可丽金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50.3%骤降至15.2%,其余品牌合计不足3%,未能形成新增长曲线。

重营销轻研发的费用结构,让利润逐渐被侵蚀。财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0.94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0.08亿元,占营收比重从9.8%增至36.26%,主要用于线上营销及KOL投放。同期净利润率从53.34%降至37.22%,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承压。

2024年,巨子生物研发费用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同行华熙生物(8%)和锦波生物(5%)。尽管公司拥有167项专利,但轻研发模式导致技术壁垒削弱,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据媒体报道,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面膜原料成本仅占总营收的12.36%,单片成本不足5元,售价却高达37.6元,高溢价合理性遭到消费者质疑。

为拓展增长曲线,巨子生物计划通过三类医疗器械(如胶原蛋白填充剂)进军医美市场,但原定2024年一季度获批的产品至今未落地。相比之下,锦波生物已获批两款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2024年毛利率高达92.37%。

值得注意的是,可复美此前还陷入“EGF添加门”争议,尽管官方否认,但消费者自检报告显示其含量高达567pg/ml。此外,可丽金产品被曝通过微商渠道低价流通。

上一篇:王健林,大消息!再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等“熟人团”接盘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