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枪”风靡 校园奇怪“玩具”为何层出不穷?

转自:消费日报网

最近,“用中性笔做一把枪”在校园风靡。据媒体报道,此类“笔枪”组装视频在社交平台人气火爆,点赞量最高的达40多万,评论过万条,有视频还刻意强调“在学校就能做”“好玩不伤人”。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多所学校,许多中小学生喜欢模仿视频制作“笔枪”。然而,看似简单有趣的制作背后,却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由“笔枪”引起的意外事故已经发生不少。

在中小学校园里,经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玩具在学生之间流行,比如“牙签弩”“烟卡”“萝卜刀”等都曾风靡一时,近期“笔枪”的出现再次让大众将目光聚焦于“校园玩具”安全。

取材容易、制作方便

未成年人跟风效仿

根据组装“笔枪”的视频教程,原材料仅为3支中性笔,无需其他零部件。有网友认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是这种“DIY武器”在未成年人中流行的重要原因。

“笔枪”并非正规玩具厂商生产的商品,而是学生通过对几支中性笔的拆解、组装而成的一种装置。制作时,学生将中性笔的笔杆、弹簧、笔芯等零部件拆卸下来,再重新组合,利用弹簧的弹力发射笔芯,使其像子弹一样射出。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经过重新组装便能做好一把迷你“笔枪”。

据了解,这类中性笔是中小学生常用的书写工具,中小学校附近的小卖铺、文具店均可买到,平均售价2元一支,在电商平台购买则更便宜。

然而,“笔枪”的零部件虽然只来自笔,但具有如“枪”一般的攻击力。据测试,其射程有两米远,能轻易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学生们因此受伤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公开信息显示,有孩子在玩耍期间遭同学用“笔枪”弹射眼睛,被诊断为眼角膜破裂、评定为二级伤残,成年后还可能伴发青光眼。还有孩子的手掌被笔尖插入,眼角膜被射穿等。

据报道,在浙江一小学班主任表示,目前,她带的班级里就有男生“迷上”了用中性笔组装“笔枪”,她非常担忧:“因为弹簧的力量不小,所以笔芯会被射出很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作为老师,肯定是会引导他们不要在教室里玩这种玩具,但他们只顾好玩,不会考虑安全问题。”

极具危害性的“笔枪”,为何却能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它取材便利易制作,又契合了青少年对“技术流改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无形中放大着这种诱惑。博主炫酷的演示和“学校可做”的标签,变相鼓励着更多的青少年模仿“学习”,让“笔枪”变成校园里一种新的“社交货币”。

多方合力共筑校园周边市场安全

5月15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栖凤社区联合钟山区第三小学对校园周边商铺开展危险玩具排查整治行动,重点清查“针筒玩具”“玩具刀弩”等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全力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多地中小学也发布相关安全预警加强安全教育。如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发布的关于危险性玩具(文具)的防范及安全教育告知中提到,近期,一些“炸包玩具”“萝卜刀”“笔中刀”“泡大珠”“激光笔”“鼻吸能量棒”等网红玩具受到了部分中小学生追捧。这些玩具有的存在安全隐患,让很多孩子在玩耍中出现了危险,有的甚至危及到了生命;有的玩具还会形成心理暗示,激发孩子暴力倾向,对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请各位家长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并引导其了解危险玩具(文具)的危害,教育孩子自觉远离危险玩具(文具),做到不购买、不携带、不玩耍等。各位家长为孩子购买玩具(文具)时,务必选择正规厂家出产的、适合孩子年龄阶段、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用品。同时,在玩具(文具)使用前,要仔细阅读包装上的警告和提醒内容,做好孩子使用时的安全防范。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认为,平台在审核“手工教学”类视频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区分“创意DIY”与“危险器具”。技术界定方法。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元素,如特定结构(弹射机构、切割装置)、使用方式(瞄准动作、射击行为)等。同时,也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频标题、描述和评论区内容,识别潜在的危险。制定综合评估指标。平台可从创作目的、使用材料、制作工艺、最终用途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创作目的是纯粹娱乐还是可能导向攻击性行为;使用材料是否包含锋利、坚硬或具有弹性势能的危险部件;制作工艺是否涉及高风险操作;最终成品是否符合实际功能与是否存在可能的误用风险。举例而言,将圆规改造成具有瞄准功能的弹射装置,其创作目的明显指向攻击性用途;使用了具有较强弹性的橡皮筋和尖锐的金属部件;制作过程可能涉及改造金属尖端;最终成品具备远距离伤人潜能。这类视频显然超出了“创意DIY”的范畴,应归入“危险器具改造”类别。建立专家介入机制。对于难以界定的边缘案例,可引入安全专家、教育心理学家等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审核决策。通过多方评估,确保平台的界定标准既不过于宽松导致风险内容泛滥,也不过于严苛限制正常的创意表达。(综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