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鼠标手” 是职业病吗?

专家:腕管综合征可被认定为职业病,办公族多数不满足认定条件

今年8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下称“新《目录》”),新增了2个职业病类别和2种具体职业病。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里,新增了腕管综合征。

被打工人俗称的“鼠标手”是腕管综合征吗?患上“鼠标手”是得了职业病吗?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相关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于博表示,“鼠标手”与“腕管综合征”不能画等号。而腕管综合征被认定为职业病,亦需满足多个条件。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伍晓丹

“鼠标手”和腕管综合征不能画等号

在我国,只有被纳入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才是法定职业病。2024年12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迎来新调整。广受职场人士关注的,便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了腕管综合征。

今年8月1日,新《目录》正式实施后,不少网友发问:“腕管综合征是‘鼠标手’吗?我得了职业病吗?”

为实现对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规范诊断,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下称《诊断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原则,强调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发生与劳动者作业姿势、用力情况、作业动作及重复频率、作业时间等有关,强调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

根据《诊断标准》,职工诊断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明确持续3年以上从事需反复使用手腕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且症状出现在工作一侧的手腕;排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病因;结合客观检查证据;出现临床典型表现;以及结合执业健康检测记录和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进行综合评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于博指出,网友俗称的“鼠标手”,泛指长期使用鼠标、键盘、手机等电子设备造成的手腕不适。在临床上,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等手部劳损病变,都属于俗称的“鼠标手”症状。他表示:“‘鼠标手’和腕管综合征不能画等号。”

强调“职业性”目前适用于制造业工人

天天用鼠标、键盘打字,是办公族日常的“重复作业”,出现腕管综合征,为什么不能满足相关《诊断标准》?

实际上,纳入新《目录》的腕管综合征更强调“职业性”三个字,明确了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解释道,《诊断标准》中明确腕部重复作业是指,腕部屈曲≥15°、背伸(即腕关节朝手背运动)≥15°、桡尺偏(切菜动作)≥15°,或上述复合动作作业的动作重复频率大于等于4次/分钟,且该作业活动的累计工时≥4小时/天。而打字员、程序员等办公族,多数不满足这一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条件。

根据《诊断标准》,船舶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家具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的装配工、搬运工等是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易患人群。这些工作通常涉及持续性、高强度的腕部重复动作或用力操作,是患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高风险行业。

近日,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通过官网推出科普文介绍,如果劳动者符合《诊断标准》,属于特定职业,有医学证据,可提请职业病诊断,依法维护权益。因此,明确区分“鼠标手”与法定职业病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至关重要。

专家支招

以右手为例,做一个号脉的动作正好摁在手部桡动脉处,而腕管就在桡动脉的下方,手腕中间区域。怀疑有腕管综合征,可以按压该处,若有疼痛麻木感,就有可能疑似腕管综合征需就医。

专家建议

遵循“20-20”法则 加强手腕锻炼

新《目录》增加了2个职业病类别和2种具体职业病,这无疑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保障。专家均表示,要重视腕管综合征这个威胁手部健康“杀手”,即便不构成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也要注重保养手腕。

手机电脑不离手,不少年轻人患病

朝八晚六的白领彤彤,上班大部分时间用鼠标与键盘工作,下班后有时还需用手机回复微信和邮件。她旋转着手腕说:“我已经出现了典型的‘鼠标手’症状。工作了十年,现在就算不打字,都会手腕酸胀,有刺痛感。晚上睡觉,也会因为手麻手酸折腾得睡不着觉。”

珠江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于博表示,“在医院门诊,腕管综合征原本是中老年常见病,并且以有明显职业化特征,有劳损病史的中老年女性居多。但现在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患者也很常见。”

腕管位于手腕部,是一狭窄管道,正中神经及九条屈肌腱自此通过。患者之所以疼痛,是因为腕部正中神经在通过手腕时,在劳损的腕管处受到卡压,引起神经损伤、水肿,进而导致手指麻木、无力、疼痛,甚至手掌肌肉萎缩。“如今手机、电脑不离手,使受影响人群更为广泛:上班族、IT从业者,乃至重度游戏玩家,就诊并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者并不鲜见。”于博说。

神经受卡压严重,需进行外科治疗

于博提醒市民注意的是,从感到手腕酸痛、发麻起,是一个经年累月劳损的过程。只要病因一日不除,就会慢性侵蚀手部健康,发展为腕管综合征。

于博在临床上见过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他们的手已经无法活动,连手腕弯曲都受到了影响。有的患者无法完成解纽扣的动作,配合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正中神经受卡压已发展到晚期,较为严重,通常需要考虑进行外科治疗。

近日,珠江医院创伤骨科接诊了一名从事IT业的年轻患者,其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行腕管减压手术,当主刀医生剖开腕部后,还发现了一个“瘤”藏在患者腕部内。经过病理化验,确定是长年累积的腕管综合征没得到治疗,腕部同时发生炎症,形成了滑膜增厚的罕见现象。

坚持做伸展、旋转和握拳练习

于博介绍,不想被腕管综合征找上门,需要正视病情,采取阶梯策略来治疗。

“早期与轻度症状核心是休息与康复。让手腕得到充分休息,配合康复锻炼,多数早期症状可得到缓解。出现中度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具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或神经营养药物,并通过佩戴护腕、支具等辅具,使受压神经与肌腱获得休息,从而减轻炎症与肿胀。”但是,一旦发展到重度症状,保守治疗无效,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专家表示,在生活中预防“鼠标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保持正确姿势,手腕需保持平直位,尤其上班族,操作时应尽量用手臂带动鼠标移动,而非单纯依靠手腕摆动。“腕部需要遵循‘20-20’法则,定期放松,即每使用鼠标20分钟,就活动手腕20秒;此外,每小时应起身进行全身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此外,加强手腕锻炼必不可少,市民可每天坚持做手腕伸展、旋转和握拳练习,增强手腕周围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