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创近十年新高,但为何散户还没“跑步入场”?
沪指冲破十年高点,市场情绪高涨,但一个反常现象引发关注:散户并未如预期般蜂拥入市。数据显示,7月上交所新增开户仅196万,与4月持平;表征散户资金的小单净买入活跃度远低于一季度周均1312亿元的水平。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大关,更多体现的是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加仓行为。这轮牛市背后,散户的沉默成为市场最醒目的注脚。
一、心理阴影未散:疤痕效应压制冲动
去年“924”行情成为散户的集体创伤记忆。当时投资者在10月8日高点“跑步入场”,随后遭遇半年下跌,直至近期指数才修复跌幅。这种“买在巅峰”的切肤之痛,让经历过波动的散户对当前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当房价下跌、收入增长乏力时,普通投资者更不敢轻易动用“压箱底的钱”入市。市场轮动加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谨慎——科技股疯涨时,电子行业融资余额几天暴增数百亿,但多数散户持有的个股却纹丝不动,形成“赚指数不赚钱”的尴尬局面。
二、结构性行情之困:散户的参与壁垒
本轮行情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一边是银行保险等低估值权重股稳步攀升,但散户因“股性呆滞”的固有印象不愿参与;另一边是半导体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海光信息等)及科创板高价股暴涨,却将大量散户拒之门外——科创板需要50万开户门槛,高价股也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这种极端分化导致指数繁荣下,赚钱效应无法扩散。当半导体指数单日暴涨8%,多数个股却跟风乏力,投资者只能无奈感叹:“牛市里赚不到钱,甚至亏钱。”
三、存款搬家的“缓冲带”逻辑
资金流动的蛛丝马迹已现端倪。央行数据显示,7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至少10家券商确认居民“存款搬家”启动。但资金并未直扑股市,而是遵循“先稳后权”的路径:银行理财规模稳中有升,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4万亿,债券基金成为吸金主力。这反映出居民在市场趋势未明时,优先选择理财、货基、保险等低波动资产作为“安全垫”。申万宏源证券的监测指标也显示,居民资金向股市转移的趋势刚刚起步,仍处历史低位。
四、何时迎来真正拐点?三重信号缺一不可
历史经验表明,散户大规模入场往往滞后于市场表现。2009年、2014年底等行情中,居民资金均在牛市确认后才加速进场。当前若要触发存款“搬家潮”,需三大条件共振:
赚钱效应扩散:当身边普通投资者普遍盈利、街头巷尾热议炒股时,才是情绪沸腾的标志;
经济实质回暖:企业盈利改善、PMI重返扩张区间、消费数据亮眼,才能夯实牛市根基;
政策持续护航:从平准基金真金白银托市到鼓励长线资金入市,需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若政策仅是一阵风,市场信心仍将摇摆。
A股站上十年高位却不见散户狂欢,恰是市场走向成熟的侧写。居民存款通过理财、基金等渠道“曲线入市”,既规避了直接追涨的风险,也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活水。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中,真正的拐点或许不在散户何时“跑步入场”,而在于资本市场能否构建起让普通投资者分享红利的长效机制。当指数繁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存款搬家”的闸门终将自然开启——而在此之前,市场的每一步都需要用持续赚钱效应来铺就信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