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微微 · 主播 | 亚楠
曾听说过一句古话:
“半生父母恩,一世手足情。”
在所有的亲情关系中,唯有手足之情存留时间最长,跨越了童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
但现实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总是如想象中那般亲密无间。
童年会争吵,青年各自成家,中年忙忙碌碌无暇他顾,到了晚年,曾经的亲密可能早已被距离和琐事冲淡,难以修补。
手足之情不再单纯依赖儿时的记忆或血缘的纽带。
生活中的压力、观念的差异以及各自家庭的责任,都会在无形中拉大兄弟姐妹之间的距离。
换句话说,中年以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疏,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关系。
被身边人所影响,被自己或他人主动地决定。
从血脉相连,到生活交错。
当中年到来,兄弟姐妹之间是“亲”是“疏”,全看这三个人。
父母的态度
重温电视剧《小巷人家》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同为家里的老好人大哥,底下都是一串的弟弟妹妹,林武峰和庄超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林武峰读书的时候拿助学金养家,工作了以后拿工资补贴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也都念着他的好。
愧疚大哥结婚生子的时候,家里艰难,什么都给不了;
记得林武峰往家里寄的每一笔钱,高中一块、大学三块、工作以后十五、二十块……
会在自己得了几块又细又软的化肥袋子,急忙忙给对方寄过去;
大哥钱不凑手,弟弟妹妹就一家出一点,帮大哥攒够了钱。
同样的经历,庄超英得到的却是爸妈要钱,弟妹哭穷,为了大家,不断牺牲小家。
不断地付出,换来的只有父母的理所当然,弟妹的还不够。
剧中人庄超英过得糊里糊涂,剧外的观众却一句话道出了本质:
“其实还是老人的区别。
林家妈妈会说家里全靠你大哥帮扶,庄家父母只会说有事就找你大哥。”
两边老人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模式。
林家妈妈懂得感恩,把大儿子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让弟弟妹妹明白,大哥的牺牲不是天经地义,而是值得珍惜的情分。
以至于家里人始终能有商有量,各自独立的同时不忘守望相助。
而庄家父母的习惯性索取,一碗水端不平的同时,也造成了子女之间的不平衡。
大儿子面对底下的弟弟妹妹,永远心虚气不直,予舍予求。
弟弟妹妹习惯了索取,有了路径依赖,得到了也不会珍惜。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隔阂。
说到底,父母的态度就像是一个家庭的风向标,它决定了兄弟姐妹之间是相互扶持还是渐行渐远。
偏爱某个子女,就会换来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平衡;
挑拨子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手足之情逐渐疏离。
而糊涂的父母,往往会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一句无心之言,会被放大或者误解;
一次财产分配上的偏差,可能埋下长久的怨恨。
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态度不仅塑造了家庭的氛围,影响着每个人对“家”的认知,也决定着关系的深浅。
人生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明白,手足情的核心永远是父母。
父母在,亲情在,父母明,手足情则能续。
伴侣的支持
关于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长久,曾有人道出了真谛:
人这一生会和兄弟姐妹有两次疏远,一是各自成家的时候,二是父母不在的时候。
第二次疏远是失去了父母这个纽带,第一次疏远是各自有了家庭,成家即分家。
外有现实压力,工作、育儿、房贷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生活,很难抽出空来与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即使偶尔见面,话题也多围绕孩子或老人。
内有关系的调和。
对伴侣来说,兄弟姐妹是“外人”。
对手足而言,伴侣才是“外人”。
防备或不满,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以至于不少人觉得兄弟姐妹不亲了,是各自成家了,也是因为兄弟姐妹的另一半的态度和表现。
要么拎不清,莫名其妙对自己一顿攻击;
要么对手足之间的互帮互助有诸多的抱怨不耐烦。
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方式。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模式,亦在反过来影响夫妻关系。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乔一成有过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里,他带着弟妹和妻子同住。
最小的妹妹四美,在嫂子复习的时候,将电视声音开到最大。
未经允许使用对方的口红并弄坏,始终认为嫂子“抢走了”大哥而对她抱有敌意。
姑嫂矛盾不休,成为乔一成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等到第二段婚姻,乔一成住进了妻子项南方的家里。
因为两个家庭悬殊的经济条件,他对弟妹们仔细交代,有事尽量不要去项家。
这一番话,引起了乔四美的反感,觉得是大哥嫌弃他们麻烦。
倘若四美就此心生芥蒂,又会认为是嫂子影响了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不复从前。
倘若乔一成对此耿耿于怀,也许会对这段婚姻抱有不满,对妹妹的不理解产生怨怼。
事实上,伴侣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兄弟姐妹关系的现状。
若伴侣能够理解并支持手足之情,多半是因为伴侣本身拥有良好的家庭观念和相处智慧。
亦或者,是处在两段关系中的自己找到平衡点,调停得当。
伴侣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与原生家庭之间的距离。
而自己的处事,则影响伴侣决定支持与否。
伴侣需要少插手兄弟姐妹的事情,不需要完全置身事外,而是适度的参与。
对于自己,则有两不谈:
不和伴侣谈太多原生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事;
不和兄弟姐妹谈夫妻之间的不是。
自己的经营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强哥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四个弟弟妹妹。
逢年过节,父母便会叫子女回家团聚,子女也都很捧场回来,打牌、放烟花、喝酒唠嗑,一家人过得无比热闹。
等到父母接连去世,这样和睦的团聚也不曾少过。
只是负责拉人的,从父母,换成了强哥。
为了延续大家庭的热闹,强哥总会提前准备好一大家子爱吃的菜,做腊肠腊肉,他的妻子则忙活种蔬菜、养鸡鸭。
到了节日,一家人又能欢聚一堂,像父母还在时那样。
但后来一切都变了。
强哥妻子生病,强哥希望亲人们能搭把手,但主动上门的人寥寥无几。
强哥果园被征收时,他们却全部到齐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在其他人眼中,强哥的用心经营是理所应当。
所谓的热闹不过是表面的假象,一旦涉及利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便显露出脆弱的本质。
父母在世时,家庭的凝聚力来源于他们的权威。
当父母走后,手足情才迎来真正的考验。
习惯了接受的人,会忘记了付出。
习惯了依赖的人,会忽略了回馈。
维系手足之情并非单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每一个“自己”的共同维护和珍惜。
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努力维系,而其他人选择袖手旁观甚至索取无度,那么这种关系终究会走向失衡。
说到底,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都是有条件的,取决于每个人是否愿意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有人选择逃避,认为“反正血缘关系摆在那里,不需要刻意维护”;
有人选择主动靠近,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都能为这段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重视它,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人生走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能够陪伴你走过风雨的,除了伴侣,可能就是那些曾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但关系的变化是人生的常态,亲情的走散,亦是常态。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走到最后,靠的是主动选择,更是主动靠近。
▽
主持人陈鲁豫曾经说过: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自然发生的,我们成为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我们为某个人怦然心动,也让某个人坠入情网。
但我们只有拼尽全力,把为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亲密爱人的使命做到最好,这努力的过程就是我们爱与被爱的证明。”
人生在世,有很多可得和不可得。
亲情的维系,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你有你的日子要过,他们有他们的生活要忙。
生活的洪流将人推向不同的方向,彼此的世界开始有了各自的边界,曾经共享的记忆渐渐被现实的琐碎所覆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手足之情就此终结。
多相聚,少干涉;
没事多润滑,有问题多沟通。
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可能就是重新拉近距离的起点。
等到了一定年纪回头看会发现,那些能够长久维持亲密的兄弟姐妹,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懂得珍惜。
珍惜父母留下的血缘羁绊,珍惜成年后的每一次相聚。
点个
作者:微微。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布于:浙江